Saturday, November 05, 2005

Bonfire Night


這個星期幾乎每天晚上都可以聽到有人在放煙火。我原本以為這是因為星期一(10/31)是萬聖節、星期二(11/1)是印度農曆新年的緣故,然而今天聽老師講了才曉得原來11月5日是英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距今400年前,一個名叫Guy Fawkes的人在英國國會大廈的地下室放置足以把國會炸毀兩次的炸藥,而這些炸藥在1605年11月5日被發現,因而避免了一場大劫難。放置炸藥的Guy Fawkes被絞到半死、開腸剖肚、狠狠虐待一番之後才被大卸四塊、回歸上帝懷抱,而從此之後英國人總是在這天紮個Guy Fawkes的稻草人並燒毀它,並舉行火炬或煙火等各種慶祝活動。

為何Guy Fawkes這傢伙要企圖炸毀國會大廈呢?原來自從信奉天主教、濫殺異教徒的「血腥瑪麗」被送上斷頭臺之後,英國成為以信奉新教為主的國家;而Guy Fawkes等人便是企圖將新教徒一舉消滅,好讓英國成為天主教國家。由於今年正好是400年,因此有許多大型的慶祝活動。不過根據老師的說法,英國人多半會在庭院裡自行舉辦小型的慶祝活動,例如燒稻草人和放煙火,甚至郊區某個激進的城鎮燒的不是普通的稻草人而是天主教教宗!


然而聽聞此言,不禁讓我擔心不已。倫敦曾有多次遭祝融肆虐的紀錄;而倫敦人大概是被燒怕了,因而十分注重防火與火災逃生。例如我們宿舍每星期一上午都會試放火災警鈴,而上週甚至有無預警的火災逃生演習,讓大家在清晨睡夢中沿著指定路線逃到附近的綠地。這裡的門多半十分厚重,而門與門之間多半有塊棄而不用的空間,我想這些措施都是為了預防火勢蔓延。

既然倫敦彷彿很容易著火,在後院放煙火、燒稻草人能不教人害怕嗎?於是我決定避開天主教與新教的爭端,不去參加這個慶祝活動!

後記:我在查血腥瑪麗的資料時看到南京大學教授楊正潤關於伊莉莎白的演講。他說終生未婚的伊莉莎白女王求婚者向來絡繹不絕,其中西班牙國王菲力二世在身為王子時第一次向伊莉莎白求婚、和血腥瑪麗結婚後又代兒子向伊莉莎白求婚、在王后去世後又重披戰袍向伊莉莎白求婚。楊正潤說「這3次求婚中的任何一次成功了,就不會有無敵艦隊的覆沒和西班牙王國的衰落,歐洲的歷史就會改寫」。我應該為菲力二世與西班牙感到悲哀的,卻忍不住笑到肚子痛。

Tuesday, November 01, 2005

英國報紙


英國大眾傳播媒體的發達令人印象深刻。很多時候BBC關於台灣的報導比台灣的媒體更深入,而各種五花八門的報紙簡直讓人不知該怎麼取捨。幸好有本書上引用了一段著名的描述讓人得以一窺英國報紙的出版概況(註一):「《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讀者是有國者;《泰晤士報》(Times)的讀者是治國者;《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讀者是治國者之妻;《衛報》(The Guardian)的讀者是自以為是治國者的自由黨;《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的讀者是以往的治國者(前任軍官年老的貴族);《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的讀者是那些希望女王執政的人;《每日鏡報》(Daily Mirror)的讀者是那些希望工黨執政的人;至於共產黨的《晨星報》(Morning Star),其讀者是希望他國執政的人;稍帶色情的《太陽報》(Sun)的讀者根本不在乎是誰執政,只要那人有對大乳房就成了。」雖然這段話同時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傾向,但仍不失為瞭解英國報紙的一段名言。


除了這些付費的報紙之外,倫敦街上到處都有免費的小報供人取閱,其中最活躍的大概要數「Evening Standard」。這份報紙在各個地鐵站與超市都可以免費取閱,甚至在某些車站還會有小報亭,會有派報員向路人發送報紙。倫敦街頭到處都可以見到這份報紙的「頭條」新聞看板;然而即使頭條新聞都是與政治、社會相關的聳動標題,例如地鐵炸彈客最新動態與查爾斯王子對於地球暖化的評論,然而報紙內頁則充斥著影視八卦新聞與購物租屋資訊,所謂的「頭條新聞」僅佔一小部分,讓人摸不清究竟頭條新聞是吸引英國人閱讀的主力或者是煙幕,令人難以判斷究竟英國人在意的是頭條新聞還是八卦新聞。


相較之下,咱們的《蘋果日報》走的似乎是相反的路線;雖然頭條新聞的標題每每是聳動的羶色腥新聞,然而細細閱讀卻有不少深入的政治與社會報導。如果說台灣的報紙是以八卦新聞來吸引讀者閱讀政治社會新聞,而英國報紙是以政治新聞來號召路人閱讀八卦新聞,相較之下究竟那個比較糟?

註一:Anton Powell著,薛浩譯(1999),《倫敦散步》,p. 11,台北:聯經。

註二:英國的報紙可以粗分為broadsheet與tabloid兩種;broadsheet是大張的報紙,如金融時報與泰晤士報,內容通常較嚴肅,而Sun則是小張的tabloid。然而別小看了Sun這個八卦報;這裡的人說「no Sun, no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