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3, 2009

達爾文誕辰200年

今年是達爾文(Charles Darwin)誕辰200週年,同時《物種起緣》(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也在11月24日問世滿150週年,英國電視台為此製作了許多關於達爾文研究的相關節目,值此之際正是檢視演化論的良機。演化論在遭納粹所誤用之後,希特勒對演化概念的曲解竟然深植於多數人的腦海裡,也算是歷史弔詭之一樁。有不少人認為「演化」意即「進化」,而所謂「適者生存」意謂著最強、最優秀的物種才能免於被淘汰的命運,同時物種越加演化也越趨高等,例如人類便比黑猩猩擁有更高的智慧因而能位於生態鍊的頂端。倘若真是如此,那麼今天的自然界或許只剩下人類等寥寥數種生物了。可歎納粹德國拿演化論為種族淨化背書,讓演化論乃至達爾文蒙上不白污名。

達爾文本人肯定是反對種族淨化此一概念的,而這要從達爾文的家庭開始說起。出身於英國上層社會的達爾文,其家族就如同其他貴族家庭一般有著長久的近親通婚歷史,而達爾文本人則是娶了表姐Emma Wedgwood(是的,就是生產高級瓷器的那個Wedgwood)。達爾文的子女中有兩位在嬰兒時期便不幸夭亡,而長女Anne未及弱冠之年便染病去世使得達爾文傷心欲絕,認為這些子女的早逝必須歸咎於近親繁殖(inbreeding)。納粹德國的種族淨化方針事實上靠的就是近親繁殖使物種更為「純粹」,然而其結果反而會使得此物種更加容易在自然界中滅絕。

此外,「演化」乃至「適者生存」等辭彙本身並不蘊含價值觀;演化使得物種越趨複雜,存活下來的物種為能夠適應當時環境的物種,然而這並不表示這些物種較其他物種「高級」。舉例而言,蟑螂這種生物的生命力異常堅強,可以在各種人類無法生存的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但我想大部分的人不會同意蟑螂這個物種比起人類更為「高等」。那麼達爾文的演化論究竟要向世人傳達什麼訊息呢?

在納粹德國帶來的浩劫以及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污名之下,許多人都忽略了達爾文主義的中心思想之一在於強調「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的重要性;在物種「演化」之前必定會產生「變異」(mutation),而「變異」才是演化論的核心。達爾文的曾孫Randal Keynes(是的,就是凱因斯主義的那個Keynes家族)在接受BBC訪問時便表示,達爾文的《物種起緣》一書強調大自然的豐富與多樣性;過去的物種在滅絕之際(例如恐龍)經常伴隨著新物種的誕生以適應環境變遷,然而在人類大規模破壞環境與生物棲息地之下,新物種沒有足夠的時間變異、演化出新物種因而大量滅絕,而迅速凋零的物種多樣性可能帶來生態浩劫。從這個觀點可以看出達爾文本人不但不可能鼓勵「純種」,並且鐵定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堅決反對者。納粹的惡靈,退散吧!

註:相片出自The Dispersal of Darwin

Sunday, November 15, 2009

在某處他靜靜地睡了

離開倫敦之前我特地回到這裡走了一趟。Golders Green Crematorium,全倫敦最古老的一座火葬場,八月的和煦日光將死亡照拂地很安寧。六月二十日上午,《新左評論》(New Left Review)的編委Peter Gowan的遺體在此地告別人世;沒有鮮花為飾,也沒有淒涼的輓歌,甚至是否有灰燼在此落土生根也難以得知,因為當日在我離去之際某位同志像九官鳥一般不斷重複著同一句話:「這可是火葬場哪!」八月在我離開倫敦之際又回到這裡走了一趟,想著或許可以在某處找到紀念碑或花卉(註一),然而寬闊的花園中似乎只有年代久遠的鬼魂在遊蕩,而晌午的陽光則讓一切平整潔白的物體都朦朧炫目了起來。

我雖然與Peter Gowan僅有一面之緣,但他就像我真正的師長一般慈祥和藹。我去年在歷史唯物主義研討會的一場圓桌討論會上聽見Peter Gowan報告他對此波金融危機的見解;他指出雖然金融危機的源頭可以追溯至生產過剩(over-production),這也是目前多數文章一致的結論,然而更重要的是必須針對此波金融危機的近期根源加以分析,也就是對於各類衍生性金融商品以及各國央行的失序加以抽絲剝繭。會後我寫信向Peter Gowan索取這篇文章,而他慷慨地寄給我這篇當時尚未完成的草稿(註二),在冷漠的倫敦學術圈裡不啻是一道暖流。也因此在我驟然見到Peter Gowan的訃文時,在震驚之際也同時決定要赴北倫敦小丘上的Golders Green向他的遺體告別。

不出所料,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群塞滿火葬場內的教堂,寥寥幾座小板凳瞬間一位難求。余雖未及耄耋之年卻是未老先衰,但在年高德劭的前輩面前卻也不敢忘了讓座的美德。然而就在感人的祭文讓我雙眼朦朧之際,偷偷拭淚之時竟然發現不少壯年男女佔著小板凳卻在打瞌睡發獃,任由長者吃力地在空無一物的走道上呆站。雖然馬爺爺沒說過左派要有讓座的美德,但關懷他人可是馬克斯主義的出發點呀,否則為何會發展出「各盡其能、各取所需」的概念呢?更讓我不解的是,既然對告別式不耐煩到呵欠連連,又何苦浪費時間千里迢迢跑到這來佔個座位呢?然而此時的我雖然目睹了一件怪現象,卻還不知道接下來將會體驗更大的迷團。

由於我站立的地點緊貼教堂後端的牆壁,因此在告別式的最後階段眾人起立向遺體致敬之際,黑壓壓的人群完全遮蔽住我的視線,也因此在我尾隨人群魚貫走出教堂之際還在疑惑剛剛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還有整場喪禮是否就這麼結束了。比鄰教堂的後院陽光閃耀,隨處可見一群群左派份子在此抽煙閒聊,於是我便向一位穿著隨意、獨自抽煙、看來像是左派份子的中年女士提出我的疑問:請問棺木在哪兒呢?沒想到這位貌似左派的女士竟以很不友善的態度回覆:「你說棺木是什麼意思?這是火葬場啊!」(What do you mean by coffin? This is a crematorium!)於是我繼續詢問,是否棺木連同屍體剛剛在教堂內火化了,還有整場喪禮是否就這麼結束了,而得到的回答就是如同九官鳥般不斷重複的那句「This is a crematorium! This is a crematorium!」

願彼得爺爺原諒我的壞脾氣;老實說,當時的我不能說是不惱怒的。現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看我的臉難道看不出我不是英國人嗎?我在台灣又不是沒見過火葬場,但我可從沒見過附設焚化爐可以直接焚化遺體的教堂或廟宇!雖然馬爺爺沒說過左派必須理解或包容文化差異,但倘若缺乏對於文化差異的包容力也發展不出國際主義呀!希望在天國安息的彼得爺爺可以體諒我的壞脾氣,因為參加完這場喪禮讓我更加體會,我和偽左派實在是八字不合啊!

註一:花園裡有不少花卉旁立著小紀念碑或牌以資紀念某人。
註二:這篇文章後來正式發表在《新左評論》上,請見Crisis in the Heartland

Thursday, June 18, 2009

麻醬麵

材料:芝麻醬三大匙、醬油兩大匙、黑醋一大匙、香油一大匙、糖一茶匙、開水三大匙、蒜泥一茶匙、麵線一把(約100公克)。

作法:
1.將所有醬料攪拌均勻。
2.麵煮好後拌入所有醬料即可。

這篇的重點其實在於如何在一般超市買到中式調味料或替代品,至於醬料的比例可以依各人喜好和醬油鹹度隨意增減。

芝麻醬:在英國叫Tahini paste,有時候在大一點的超市可以在異國料理區找到,否則就要去小商店找。一般來說在印度超市找到的機率很高。

黑醋:Lea & Perrins Worcestershire Sauce(或任何其他品牌的Worcestershire Sauce)。這是英國很常見的調味料,在各大超市都可以買得到。

香油:Toasted sesame oil,即烤過的芝麻榨油(不知道香油和麻油有什麼差別),各個超市都有自己品牌的芝麻油。

麵線:Capelli d'angelo (angle hair spaghetti),義大利麵中的「天使髮」麵,非常細但不易斷也耐煮,拿來當涼麵替代品特別好用。天使髮麵我只有在Sainsbury看到過。

Saturday, June 06, 2009

江山代有才人出

近日在Youtube上點閱率超高紅遍大江南北的蘇珊SuBo因神經耗弱又再次成為媒體的焦點。拜這位蘇格蘭大姊之賜,應該有不少人注意到這個節目名稱為「江山代有才人出」(Britain’s Got Talent),但或許有許多人沒留意這個節目的目的是為了選出在一年一度的「皇家綜藝表演」(Royal Variety Performance)娛樂皇室的平民。Royal Variety Performance迄今已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而Britain’s Got Talent這個節目則是推出於2007年,於英國各地選拔有傑出天分的平民,最後由全英國民眾票選出能在Royal Variety Performance表演的個人或隊伍。

從這個角度來看,Britain’s Got Talent這個節目相當具有向百姓宣揚皇威的意味。首先第一關是全英國各地的百姓要排隊報名參加地區試演,於是各地區都有成千上萬的平民爭相恐後等著被挑出為皇室獻藝。英國皇室的存廢雖然近年來並非熱門議題,但也是歷史悠久的一項爭議;所謂「你不能一邊參與遊戲一邊質疑遊戲規則」(註一),於是在甘願上台被超級毒舌Simon Cowell等三人羞辱之際,所有排隊報名的英國百姓也就不能質疑皇室的正當性。除了宣揚皇威之外,由於英國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以及北愛爾蘭所組成,四地不僅有文化以及語言上的差異,居民彼此之間也不見得和睦,因此這種全國性競賽也扮演著收攏各地民心的功能。

類似的功能可以在廚藝競賽The Great British Menu(大英佳餚)上管窺一斑。這個英國廚師大競賽於2006年首次舉行,目的是在英國各地選出四名頂尖廚師為女王烹調80大壽慶生宴,選拔過程中很明顯可以看出廚藝好壞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重點是四名主廚最好來自於四個不同的區域。同樣的,Britain’s Got Talent也有類似的政治考量;從選拔過程可以明顯看出評審不僅考慮地區因素,種族的平衡也是很重要的一項考量。舉例而言,某次一群黑人和亞裔青少年表演街舞完畢,某評審的讚美之一是「你們絕對非常英國」(you’re certainly British),這可不是欲蓋彌彰嗎?相信該評審絕對不會對SuBo說出這樣的評語,顯見種族偏見仍是深入人心。

因此與其說Britain’s Got Talent是個個人才藝競賽,不如說這是英國皇室為了收攏人心的一項機制。全英國不同族裔的有為少年、青年、老年爭相為女王獻藝,最後結果由全英國觀眾票選,因此皇室絕無可能偏袒任何一地或任何族裔,大家都是女王的子民,若有任何差池絕對與皇室無關。這種不著痕跡的統治之道相當值得效法,也因此我認為Britain’s Got Talent應該正名為Britain’s Got Monarch(江山代有君王出),而The Great British Menu則是應該正名為The Great British Governmentality(大英統馭術)。

註一:這是Michael Burawoy的理論,詳見他的著作《製造甘願》(Manufacturing Consent)。

Tuesday, May 19, 2009

何處是祖國(下)

我第二次目睹之怪現象是我的菲律賓裔房東太太S。這位B&S夫妻檔在台灣留學生圈小有名氣,號稱待客親切物美價廉實惠,而我也是由於看到網路上的強力推薦才決定去當他們的房客。在我剛搬進去的頭幾個月確實有感覺到B&S的熱情,可惜日久見人心,要不了多久B&S的劣行便慢慢散播開來(註一)。B是退伍空軍,S是銀行經理,這對夫婦是標準的守財奴,既愛貪小便宜又愛佔人便宜。生意人十個有九個黑心,佔人便宜貪幾個錢也不是殺頭的大罪(註二),但是B&S最讓我深痛惡絕的是他們對待菲律賓房客有如他們牷養的奴隸。

S比Ellen更嚴重的一點是,她在菲律賓土生土長竟然不承認自己是菲律賓人,一有機會就會強調「我們英國人……」,努力澄清自己的身份。S和我當時的樓友A來自同一個村莊,她們兩人的家庭相當緊密也相識甚久,因而私底下都是用當地方言交談(註三);然而只要在外人面前S永遠只用英語交談,因此形成A使用菲律賓方言而S用英文應答的詭異情景。S不僅不當自己是菲律賓人,她還特別瞧不起菲律賓人,一有機會便要說說自己同胞的壞話,彷彿是為了澄清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同以強調自己是「上等英國人」。

我第一次目睹B&S奴役菲律賓房客的卑劣行徑是在差點背了黑鍋的情況下。某天S和兩名菲律賓壯漢來按門鈴,說是要把B&S家裡某間房的單人床和我們一樓房間的雙人床調換,當時我對B&S的惡劣行為尚一無所知,因此對於他們的來訪總是笑臉相迎,結果回報我的笑臉的卻是兩名菲律賓壯漢的一臉怒意。就在S踏出大門前去發動汽車之際,我順口問了兩名菲律賓大哥為何要這樣勞師動眾,結果這兩位大哥一臉疑惑地反問「這張單人床不是要給你的嗎?」搞了半天原來B&S需要那張雙人床去容納兩名房客,於是奴役他們的菲律賓房客來當免費勞工,還栽贓到我頭上說是因為我需要那張單人床!

其他B&S的卑劣行徑則是其他房客實況轉播的,例如任意強迫菲律賓房客換房間以符合他們的需要、苛扣菲律賓房客的押金、甚至要求菲律賓房客為他們提供免費按摩!說起來B&S這樣對待菲律賓房客的根本原因當然是由於種族歧視,認為菲律賓人是次等公民甚至次等人種,這也是S總是不斷強調自己是英國人而不是菲律賓人的原因。可悲的是,Ellen和S誠然護照上的國籍不是馬來西亞或菲律賓,但相貌卻無法遮掩他們的種族源頭。所謂「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血緣是無法改變的既定事實,倘若一個人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血緣,別人又如何會尊重你?因此在英國這個白人社會裡,一個非白人越是輕賤自己的同胞手足就越是受白人輕賤,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可嘆總是有人前仆後繼等不及地羞辱自己的出身,以致於連累他們無辜的異鄉同胞一起受辱,嗟夫!

註一:B&S有四棟房子,他們自己住的那一棟作為B&B(bed and breakfast,民宿是也),其他是一般租屋,網路上大力稱讚的多半是在他們屋裡頂多住上十來天的B&B房客。
註二:例如B&S慣用的伎倆之一是把B&B短期房客安置在我們屋簷下的空房,「不小心」忘了提供衛生紙、洗碗精、牛奶等消耗品,於是不知情的短期房客用的都是長期房客自己花錢買的物品。
註三:這是A親口告訴我的。弔詭的是,S雖然在英國少說住了三十年,生活和工作環境都是純英語環境,然而她的英文比我認識的許多菲律賓人都要差得多。

Monday, April 20, 2009

何處是祖國(上)

話說由於英國的法律禁止種族歧視,因此土生土長的英國人於公開場合發表的言論總是十分之政治正確,而大聲嚷嚷「非洲薩哈拉沙漠以南有霍亂要小心」這等言論的通常都不是盎格魯薩克遜後裔,因此形成一種少數民族歧視少數民族的詭異情景(註一)。印度人歧視非洲人、日本人歧視所有其他亞洲人這種故事屢見不鮮,但連自己都歧視自己的出身這種匪夷所思的情節竟然一再上演,盎格魯薩克遜民族可能在一旁看好戲暗地裡笑破了肚皮,但我可是替當事人感到羞愧難當啊。

我第一次目睹這種怪現象是在前一個租屋處。在我從學校搬進那棟房子之前,房東B描述屋子裡的每位成員,其中包括一位「澳洲人」,而八卦成性的房東太太S接著補上一句「她也是馬來西亞人」。我對別人的國籍沒多大興趣,因此僅猜想這位樓友八成是移民澳洲的馬來西亞人,很可能是操馬來語的正宗馬來族裔;沒想到一睹廬山真面目,竟然是寬臉鳳眼高大膚白貌似北方大妞的正宗華人。在我搬進屋內的第一天,這位Ellen小姐馬上劈頭用英文給我一堆家中規矩,一方面給我下馬威顯示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則是表明自己是不說中文的。我猜想馬來西亞華僑可能只講馬來語不說中文是以並未在意,因此哈拉了兩句「我沒聽過Ellen這個名字,我還以為你是叫Allen」,結果這位Ellen小姐隨即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宣稱「那是因為你來自一個很少聽見英文名字的國家」。

老實說我並不覺得這句話有侮辱性質,因為我從來不認為台灣人應該取英文名字;但是讓我震驚的是,Ellen竟然接著宣稱由於「馬來西亞是前英國殖民地」,因此他們的母語是英文。身為殖民地人民竟然以被殖民為豪,這個捧殖民母國LP的功力跟阿輝伯有得拼啊!但是儘管Ellen表現出一副只懂英文的樣子,我在和另一位台灣樓友用中文聊天時每每感覺她聽得懂我們的對話,而她食物櫃裡的調味品比我們兩個台灣人的口味還要「東方」。結果就在她要搬進西倫敦一間豪華住宅之際,我在客廳看見一個拆開的包裹,報關單上標示從馬來西亞寄出屬名一位華人女子,裡頭是一個電鍋。我當時的第一個念頭是,妳唬誰啊,我就不相信妳媽連電鍋都給妳寄來你們家是一句中文都不說的!

果不其然,這個電鍋立即勾起Ellen的鄉愁,再加上即將搬進單人公寓,這種寂寥的心情大概使我們這票下等公民在她眼裡都親切了起來。她娓娓道出她父母一直督促小孩學習中文,但她總是抗拒學中文(註二),後來到澳洲求學就移民澳洲了。我對她的身世背景毫無興趣但倒楣被抓住逃不掉只好禮貌地聆聽,邊聽邊替她感到悲哀。這個人千方百計要把自己和華人社會一刀兩斷,我若是沒看到那個馬來西亞寄來的包裹還以為他們全家都移民澳洲了,但是不論是她的長相或口音都實實在在透露出她的出身背景,瞞也瞞不過啊!最可悲的是她的內心可能比我還要「華人」,在澳洲、英國住了這麼久還得媽媽千里迢迢寄來一個電鍋(註三),果真是失根的蘭花乎?

註一:根據英國2001年官方統計,在英國的白種人口佔總人口的九成以上,雖然其中尚包含美加澳等外國移民,但顯而易見所有非白種人口皆可以稱為少數族群。在移民人口中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為最大宗,分別佔總人口的1.8%和1.3%;華人只佔0.4%竟在倫敦市中心精華地段佔領一整條街劃地為王,令人欽佩先民的勤奮耕耘。
註二:她的說法是中文很難她都學不好,但從她鄙夷中文的態度我覺得真正的原因是她認為英文才是王道。
註三:大部分台灣留學生都是買二手電鍋,直接從台灣帶全新電鍋的不多見,如果沒電鍋直接用鍋子煮飯也是會熟的。
註四:相片攝於倫敦中國城,有中文字的路標喔!

Saturday, February 14, 2009

Eurovision歐洲歌唱大賽(下)

正因為歐洲歌唱大賽是個檢視各國外交關係的舞台,因此當一個國家老是敬陪末座時就不免讓該國領導人憂心了。話說英國在前兩年的競賽中的表現都其差無比;去年雖然號稱是和德國以及波蘭一起墊底,但由於英國沒有拿到任何10分和12分的投票,因此按規矩實實在在是最後一名。雖然英國人向來自視甚高,不屑與其他國家為伍也不太在意這個比賽,但是連續兩年墊底就代表英國在歐洲沒有朋友,以外交角度來看不免讓人憂心,因此英國緊急商請歌劇魅影的作曲者,大名鼎鼎的韋伯先生(Andrew Lloyd Webber)來策劃今年英國的選秀活動(註一),希望韋伯的名號能替英國在歐洲爭取一些選票。

結果韋伯的名號果然響亮,竟然連俄羅斯總理普廷都感如雷貫耳。韋伯在英國選秀節目「Your Country Needs You」開拍之前特地赴俄羅斯去求見普廷(註二);會面前還顯得一副萬分緊張的樣子,結果一劈頭就惡人先告狀,宣稱英國人向來不熱衷於歐洲歌唱大賽的原因是東歐各國總是互相投對方的票,因此他希望俄羅斯以及東歐國家可以給英國一個機會,最後還單刀直入詢問今年俄羅斯願不願意投英國一票。面對這樣無禮的詢問,軍事強人普廷竟然雙頰微紅靦腆地回答他個人是願意這麼做,這還真是新聞史上一個經典畫面,看來韋伯頗有當外交官的潛力!

英國人不熱衷歐洲歌唱大賽似乎是英國為自己的差勁表現解套的藉口,同時似乎也是歐洲各國的一致共識。韋伯除了會見普廷之外,還訪問俄羅斯和匈牙利等國的一般民眾,而這些東歐百姓一致認為英國對於歐洲歌唱大賽實在是太不認真了。這個觀點其實有一半對而一半錯。一方面英國人確實自視甚高,不認為自己需要這種競賽來提升自己的身價,因此對其他歐洲國家如此投入這個競賽的行為嗤之以鼻。但是另一方面,英國的民族性是好面子、怕輸,因此對於任何競賽都會在事前表現出一副毫不在意的灑脫模樣,即使事後得了獎還是會表現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欠揍模樣,而這種大違常理的情緒表現不為外人所瞭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正是基於英國這種好面子又自視甚高的民族性,讓我懷疑這次英國大張旗鼓地揮軍歐洲歌唱大賽應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英國人向來自以為高人一等,因此不屑與其他歐洲國家為伍,這點可以從英鎊貶到幾乎與歐元等價而英國人還不肯加入歐元區這點一窺端倪。但是英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被IMF診斷為病情相對嚴重,逼不得已只好開始敦親睦鄰,但好面子的英國政客怎麼拉得下臉、放得下身段去討好歐洲友邦呢?這時文化外交就派上用場啦!派音樂人去莫斯科參加Eurovision,一方面可以拉近和俄羅斯的關係,一方面可以拉攏除了法國之外的歐洲國家,再者靠韋伯的名氣英國很可能不用再次墊底,怎麼算英國都立於不敗之地。英國已經選出今年的參賽者,韋伯也已經寫好參賽歌曲(註三),就等今年五月看看歐洲國家買不買帳啦!

註一:Eurovision的規矩是參賽者必須是新人,表演歌曲必須是新歌,因此韋伯的任務除了節目本身之外,主要是要幫英國代表量身訂做寫歌。韋伯之前在BBC1有兩個選秀節目為他的音樂劇《真善美》還有「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票選主角,被其他音樂劇製作人批評BBC此舉是為韋伯音樂劇做個人宣傳,因此這次韋伯負責「Your Country Needs You」這個節目算是將功折罪吧。
註二:Eurovision的另一個規矩是今年的優勝國為下一年度的比賽場地。由於去年俄羅斯拿到冠軍,因此今年的歐洲歌唱大賽將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舉行。不知為何我覺得去年那位冠軍Dima Bilan的得獎歌曲Believe很港台武俠風啊:http://www.youtube.com/watch?v=NSSadsrmTGc
註三:這首歌還挺厚臉皮的,意思是我英國雖然墊底了很多年,但今晚我會重振榮光,我還挺懷疑歐洲國家會買帳:http://www.youtube.com/watch?v=eADt1lFpmCA

Saturday, January 31, 2009

Eurovision歐洲歌唱大賽(上)

至今美國仍是台灣留學生的首選,然而我當初選擇到英國留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台灣受美國影響太深,對歐洲的瞭解太少。為了填補我對歐洲的無知,我毅然決然決定來到英國。結果果然如我所料,歐洲各國之間由於距離就在咫尺,居民在各國之間流動頻繁,即使你足不出國戶也會有觀光客到你國土。再加上歐洲前殖民母國至今仍和前殖民地維持緊密關係,因此歐洲人口對於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動態等等多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歐洲各國之間還定期舉辦一些普羅大眾所熱衷的活動,其中最熱門的莫過於一系列足球賽以及Eurovision歐洲歌唱大賽,因此光是看電視就可以比別人多瞭解一點歐洲事。

歐洲歌唱大賽可以說是個雅俗共賞的節目。一方面這是個流行歌曲競賽,就像是咱們的超級星光大道一般,向來可以吸引不少家庭闔家觀賞。另一方面這是個國際競賽,因此即使比賽歌曲多為靡靡之音,各國政界首腦少不了也得每年關注成績(註一)。在我第一次觀賞這個節目時,我的第一個念頭是,歐洲人的地理觀念一定比其他洲的人要來得好。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個全歐洲聯播的競賽節目,每個國家的節目主持人會統計國內投票結果公佈該國的投票狀況,而此時電視畫面會打出該國以及該國票選前三名國家的地圖。如果一位歐洲公民從小到大都每年看這個節目,不出三年就可以對歐洲各國地理位置瞭若指掌了!

除了地理位置之外,每一位收看這個節目的歐洲公民也大約可以從自己國家的投票和得票看出哪些國家是自己的朋友。歐洲歌唱大賽的投票規矩是,每個國家不能投票給自己,這聽起來像是廢話不過代表了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不可能會公平。所以每一個國家要選出該國認為表現最優異的前三名,第一名給予12分、第二名10分、第三名8分,最後再由大會統計結果,公佈該年誰是歐洲歌唱大賽的贏家。

雖然這是一個歌唱競賽節目,但同時也是一個國際競賽,因而各國在投票時難免會有外交上的考量;同時歐洲各國分分合合,那些血緣相近的國家難免會互相投票,而這也是歐洲歌唱大賽最為人所詬病之處:我這個國家辛辛苦苦選出一名優秀歌手和寫出一首動聽歌曲來參賽,結果你希臘和賽普勒斯、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還是互給對方12分,豈不是太沒天理了?不過正是因為如此,歐洲歌唱大賽也是一個觀察各國外交的好時機。例如2007年英國的12分投給土耳其,但當年土耳其的表現不過差強人意,可見背後必另有原因(註二);而英國在2007和2008年的參賽歌曲簡直可以說是慘不忍睹,竟然還連續兩年獲得愛爾蘭投票,由此可見英國和愛爾蘭的關係在日漸升溫。

註一:Eurovision在外交上的重要性可以從以色列硬要加入這點看端倪。以色列明明不在歐洲,為什麼可以參加歐洲歌唱大賽呢?我問我的英國同學G這個問題時,他說土耳其也不在歐洲但也即將加入歐盟了,而一旦土耳其加入歐盟以色列就會跟著要求加入。所以外交戰場真是無所不在,不要小看Eurovision這個節目啊。
註二:我個人猜想是英國視土耳其這個新興市場為重要經貿夥伴。

Monday, January 12, 2009

21世紀海盜

好人自古多坎坷,我的好人樓友C自然也不能免俗,而在他坎坷的青澀少年時代有位失聯已久的同窗好友前陣子和他聯繫上時竟然已從法國外籍兵團(French Foreign Legion)退伍(註一)。當時我聽到這個故事的第一個反應是「法國為什麼還維持這個外籍兵團啊?」好人C的回答是要去這裡那裡一些危險的地方,例如要去非洲和海盜對戰啊。孤陋寡聞如我接下來的問題當然是:「這個年頭還有海盜嗎?」沒想到一個月後我就開始在新聞上陸續看到各國船隻被Somali海盜劫持或攻擊的新聞。

非洲東部Somali海域的海盜事件越演越烈,然而似乎各國海軍都無法有效防堵,由於我並非非洲通或軍事迷因此無法揣測切確原因。不過從Somalia的地理位置來看,它位於一塊突出的海岬上(註二),是海上交通樞紐,北邊的葉門和歐美沒什麼交情,因此各國海軍在此海域難以發揮影響力也就不足為奇了。據說當年英國和阿根廷爭福克蘭群島就是吃虧在這一點;英國在南美沒有軍事基地,只好開一艘航空母艦去負責後勤補給,也因此光是龐大的石油消耗量就吃垮了英國的老本。現在全世界經濟一片慘澹,美軍和英軍陷在中東沼澤和金融危機裡進退維谷,於是他們想出了個借刀殺人之計:叫中國去為世界和平盡點心力。

說起來Somali海盜為什麼要去當海盜,還不是因為吃不飽穿不暖(註三)。Somalia長期處於內戰狀態,因此國內經濟無法發展,而說起來Somalia會發生內戰我看和歐洲殖民國家也肯定脫不了關係。Somalia要內戰也得有軍火,海盜要挾持船隻同樣也得有彈藥,那麼這些軍火彈藥都是從哪來的?還不是歐美軍火商上門兜售的。非洲內戰歐美才有錢賺,說不定這才是各國聯軍至今仍未制服Somali海盜的重要原因。

國內經濟無法發展,人民吃不飽穿不暖就只好走偏鋒,因此就算各國海軍擊斃了一船又一船的海盜,仍不免有人運用起Somalia的地理優勢前仆後繼地當起海盜。因此若真要杜絕海盜,還得要內戰停火才有指望吧。我的前樓友N在非洲的心得是,非洲人對於中國人比對歐美人道援助有好感,因為中國在幫助非洲發展基礎建設。因此與其派出一艘又一艘軍艦赴東非海域護船,根本之道還是要去Somalia造橋鋪路發展國內經濟方是上策。至於台灣該不該派海軍護航,我看在這景氣低迷油價高昂的年頭,還是別打腫臉充胖子吧!

註一:他這位昔日同窗去法國從軍的經過相當具警示性,有空我一定要來講這個故事。
註二:從風水的角度來看,這個三面環海又位於非洲東北部的國家應該有一天會變得很富裕。
註三:請看一位記者的小女兒給海盜打電話的新聞: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760000/newsid_7764400/7764464.stm

Sunday, January 04, 2009

誰是勞工階級?

布萊爾的副手,英國前副首相John Prescott在BBC2推出個人紀錄片探討英國的階級制度(註一),令人感嘆英國這個階級政治與勞工研究的發源地已不復存在勞工階級意識。John Prescott出身於工人家庭,日後也成為勞工階級並活躍於工會;由於在工會內表現傑出,他一路轉戰政界最後成為英國副首相。John Prescott自身可以說是階級流動的最佳案例;然而在這部彷彿尋根探源的紀錄片中,John Prescott表現出的並不是對於自己力爭上游的驕傲,反而呈現出一種對於階級意識的焦慮,不知是出於對自己工人階級出身的污名化情節,抑或是對於時下階級意識式微的感慨。

在這部紀錄片中,所有他所訪問的中下階層民眾沒有人承認自己是勞工階級,而他們的理由都是「我又不窮」。片中只有兩位受訪者點出階級和金錢並無直接關聯。第一位是片頭的一位世襲貴族,他表示階級和一個人所擁有的財富實際上毫無關聯。第二位是片尾出現的走美艷脫衣路線的Jodie Marsh;如果有人批評女人胸大便無腦,那麼Jodie Marsh便是最佳反證,因為這位脫衣舞孃出身走波霸路線的女星是本片唯一一位能有條有理說出階級分別的受訪者:下層階級是受雇者,上層階級是雇人者,而中間階層是有專業能力的人,例如律師或教師等等。簡而言之,判斷階級的一個簡單準則是你每天要看多少人臉色。如果你是工人階級就沒什麼自由,要看老闆以及很多人的臉色;如果你是中間階層,你有專業能力、找工作較容易,因此可以少看點老闆和別人的臉色;如果你是上層階級,你發薪水或有人要繳地租給你,那麼這些人都得看你臉色。

從這個觀點來看,不承認自己是勞工階級並沒有什麼好處。即使你在銀行有份薪水不低的工作,但你每天不止要看上司臉色還要看顧客臉色,景氣差時一樣有丟飯碗的可能,還不如加入工會和其他勞工階級站在一塊還好處多一些,讓老闆不敢隨便開除你或扣你薪水。可惜從這部紀錄片來看,似乎勞工階級一辭已成為污名,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令人訝異的是,就如同波霸女星Jodie Marsh是本片唯一一位能分辨階級差異的受訪者,我在英國聽到的唯一有階級意識的一段話竟然是來自一位律師。

我的前樓友N在去年夏天正式考取律師資格,到律師事務所上班去了,數個月後他描述他的勞動過程十分資本主義化,剝削率相當透明。他說事務所禁止他們打字,一律只能錄音;他們把對顧客委託案的建議以及信件等等用電腦程式錄音之後,傳給秘書由他們去打字,顯然事務所認為他們付給律師的薪水不應該浪費在打字上。他們對顧客委託案的處理要精確計時,因此在處理一個委託案之前他必須按下計時器,以電腦錄音完之後要停止計時器,接著重複同樣的動作處理其他案件。由於他們知道事務所對客戶收取的鐘點費,也當然知道自己的薪水,因此加加減減之後剝削率便一清二楚。

當時我才剛看完John Prescott這部紀錄片,因此對於N如此精確地描述自己被剝削的經驗相當訝異,所以問了是否他是唯一一個明白這種資本主義剝削關係的員工(註二),然而N說他所有同事都很清楚這種剝削關係,只是他們都期待有天自己能成為合夥人或者自己開事務所罷了。這段對話令我震驚的是,我在英國知道的唯一一群有階級意識的雇員竟然來自所謂的中間階層,而他們明知被剝削卻沒有造反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看到階級流動的可能性,因而為何看不到階級流動可能性的下層階級不僅承認自己的階級還不造反的原因就越來越是個謎了。

註一:Presscott: The Class System and Me,於2008年10月27日首播。
註二:我這位樓友不是學法律出身而是主修社會科學的,他的碩士論文以Gramsci的理論分析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所以我才以為這是他清楚這種剝削關係的原因。我這位樓友熱愛非洲,交了位黑人女友(他是英國白人),前年到肯亞當義工教英文,去年考完律師資格後到中非最大的律師事務所實習,有空再來寫他在非洲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