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31, 2005

鄉愁



過去鄉愁兩個字對我而言只是書中的敘述性文字,我以為我瞭解作者的意思,但現在我才明白我其實不懂箇中滋味。繞了大半個地球,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生活,有時會突然覺得被周遭與我們長相大不相同的外國人團團包圍,讓我瞬間有種快喘不過氣的窒息感。

這種症狀在我剛抵達倫敦的第一個星期最為嚴重。走在宿舍狹小的走道上,每隔兩步就是一道關閉的門,有時一天下來碰不到幾個人、說不到幾句話,彷彿被關在玻璃箱子裡,讓我幾乎要窒息。這種要命的窒息感讓我無法待在房間裡,必須走到大街上,至少買個東西、和人說說話,才覺得稍微打開了這道玻璃門。開學典禮時坐在學校劇院裡,黑壓壓的人海讓我幾乎想奪門而出;還好院長致詞時,我想起這個人才剛剛訪問台灣,瞬間縮短了台灣與英國間的距離,才能繼續安然坐在椅子上。

然而不同的文化仍然是道無形的牆。看著這些長鼻深目的外國人,讓我聯想到似乎是張愛玲小說中的一句話:「世上有這麼多人,但是他們不能跟你回家。」這種被外國人包圍的窒息感讓我在中國城看到「倫敦華埠」這個牌樓的時候,眼淚簡直要掉下來。即使菜市場再怎麼臭、地板再怎麼骯髒,都覺得這一切我所熟悉的氣氛可親多了。

於是在我抵達倫敦的頭兩個禮拜,古書中的鄉愁之詞不斷出現在我的腦海。從「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到「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在過去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想必鄉愁的情感更加濃烈。即使我未必欣賞學校的院長;然而想起這個人在不久前曾經踏上我成長的土地,便覺得從他身上得到一些和故鄉的聯繫而感到這個人較為可親。

於是,我也突然領略了「Somewhere Out There」這首歌的意境。分隔這麼遠,在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中,總需要一些聯繫來安慰自己。在一個台灣出現月蝕的夜晚,我想起在大海的彼端,我所愛的家人朋友如同這首歌一樣和我看著同樣的月亮,便使我漸漸有了對抗這種窒息感的勇氣。

Somewhere Out There
written by James Horner, Barry Mann, Cynthia Weil

Somewhere out there beneath the pale moonlight
Someone's thinking of me and loving me tonight

Somewhere out there someone's saying a prayer
That we'll find one another in that big somewhere out there

And even though I know how very far apart we are
It helps to think we might be wishing on the same bright star

And when the night wind starts to sing a lonesome lullaby
It helps to think we're sleeping underneath the same big sky

Somewhere out there if love can see us through
Then we'll be together somewhere out there
Out where dreams come true

Tuesday, October 25, 2005

蕃茄炒蛋



材料:蕃茄一顆、雞蛋兩顆、牛奶少許、鹽少許、麻油少許(兩餐份)

成本:約0.7鎊(70便士),約合台幣42元

參考價格:蕃茄一顆約25便士、雞蛋六顆約1鎊、牛奶二品脫62便士、鹽500克約30便士、麻油375ml約2.85鎊

做法:
1.先用麻油熱鍋,再放入切塊的蕃茄翻炒。
2.在翻炒蕃茄的同時,將雞蛋、牛奶和鹽在大碗中均勻攪拌。
3.將蛋汁倒入熱鍋中,均勻受熱後翻面煎熟。
4.裝盤。

備註:
1.美味煎蛋的秘訣在於將雞蛋充分打散,並加入少許牛奶,煎出來的蛋就會有蛋糕般的蓬鬆柔軟口感。
2.訝異這道簡單到不行的菜要價42元嗎?一小顆蕃茄15元、一粒雞蛋10元,這就是倫敦的物價!

英國食物

Oxford Street路邊水果攤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然而過去在美食天堂台灣倒是沒有機會深深體會這句話的含意。從清晨的永和豆漿到深更的夜市小吃,乃至二十四小時營業的火鍋店或便利商店,讓台灣人只要口袋裡有錢便不愁沒東西吃。然而在英國這個掠奪全世界廉價物資的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卻讓我這個來自開發中國家的人民首度嚐到飢餓的恐懼。

英國食物不美味是眾所周知的事。我在抵達倫敦後馬上證實這則傳聞,也頓時頗感欣慰;既然食物都一樣難吃,那麼便宜的食物也不會比貴的食物差到哪去!然而人對難吃食物的忍耐程度還是有一個極限的。開學第一個禮拜的某一天我吃學校餐廳的三明治吃到一半覺得噁心到難以忍耐,然而念及倫敦物價高昂不能隨便糟蹋糧食,因此把剩下的一半帶回宿舍當作隔天的早餐;然而即使加熱之後那塊三明治還是令人難以下嚥,只好又把剩下的四分之一留到中午。當天中午我又吃了八分之一後,發現再繼續吃下去我真的會把兩天份的食物都吐出來,含淚望著最後的八分之一半晌最後還是只得忍痛把它丟進垃圾桶。

在經過這一段三明治折磨後,有種可能會餓死異鄉的恐懼感突然浮上我的心頭,讓我必須直奔中國城吃碗中國食物才感覺又活了過來。接著又順手買了醬油、麻油和麵線,光是擺在宿舍就讓我覺得較有安全感。然而對於食物匱乏的恐懼在某個星期天傍晚又重新點燃;當天我在下午六點左右出門打算買麵包、雞蛋和牛奶時,才發現大部分的英國超市在星期天只營業到下午六點,因此儘管口袋有錢也買不到東西吃!這個教訓讓我隨時注意清點與囤積糧食,彷彿回到小說中描寫的戰爭時代。

不過幸好英國食物還不是一無可取之處。英國產的Cheddar起司還頗對我的胃口,牛奶也很香濃,光喝牛奶也是會飽的。然而乳脂肪容易引起肥胖與心血管疾病,再加上我每天來回學校要走上一個小時,不禁讓我擔心將來我可能會變成蘿蔔腿的胖子!

英國人大概也跟我一樣惶恐,因此路上到處都可以看到水果攤,大概是倫敦最常見的路邊攤。然而即使水果攤多,水果的選擇倒是非常少,每天看來看去就是那幾樣,用十根手指頭都數得出來,讓我只好千篇一律地每天吃李子或無籽葡萄。不過據說這就是英國人的生活方式:數十年如一日地吃同樣的食物、過一成不變的生活。因此透過食物,或許我已經開始了初步的在地化。

Saturday, October 22, 2005

啟程(四)



時間在我沿途瀏覽倫敦景色時迅速流逝,當我抵達Victoria地鐵站時竟已是上班尖峰時間早晨八點半!眼看著面前一長串川流不息的倫敦上班族,瞬間讓我有種想拔腿就跑的衝動。帶著這一大堆行李,我要怎麼擠進這一大群快速移動的靈長類動物中呢?原本想熬到上班尖峰時段結束後再說,但不曉得人潮會不會越晚越擁擠,再說我也沒辦法把這堆行李扛上樓梯,然而杵在原地發獃個一、兩個鐘頭也不是,只好硬著頭皮買了張兩鎊的單程地鐵票,欲哭無淚地緩緩朝向人潮中的縫隙移動。

倫敦地下鐵叫「Tube」果然其來有自;圓圓長長的地鐵通道就像管子一樣,在地底蜿蜒數百哩。(註一)我好不容易在這曲折的管線中把行李半推半拉地運到鐵軌附近,然而要擠上車廂又是一大考驗!眼看著四周的英國人都這麼冷漠,不由得在心裡恨了一聲,也決定拋開君子風度硬擠上車廂。還好這裡的地鐵大約一分鐘一班,沒過多久我就順利上車。

好不容易再次通過蜿蜒的管線與狹窄的手扶梯到達目的車站。(註二)在九點不到的清晨,宿舍附近的氣氛顯得清新又美好。於是在地鐵站拿了周圍地區地圖之後,便心情愉悅地向宿舍邁進。我的宿舍在倫敦市中心,環境非常寧靜優美,周圍又有一個小公園,讓我覺得非常幸運。


然而當我抵達宿舍後,一打開大門便有十分不妙的預感:在像是警衛亭的地方有個白人舍監以十分鄙視人的態度在責備兩個黑人警衛,讓我才剛抵達英國不到四個小時便戳破英國政府所謂種族平等的假象。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我以為的舍監並不是舍監、警衛也不是警衛,不過我當時的預感果然是正確的,被罵的人是絕對不可能有好心情的!

果不其然,黑人警衛用很暴躁的口氣告訴我要下午兩點才能住進宿舍,現在他只能讓我先寄放東西,讓我有種晴天霹靂的感覺。才上午九點我就已經累到精疲力竭,要我怎麼熬到下午兩點?!但被罵的人是沒有耐心管這些的。我苦苦哀求至少讓我打開行李拿一些東西出來,但他只不耐煩地要我選擇寄放東西或是下午再回來,於是我只好欲哭無淚地寄放行李、步出宿舍。

還好我的隨身背包裡還有一本英國旅遊書,於是我便順著宿舍旁的大馬路往學校方向一直走,到大英博物館附近的一間Burger King休息吃早餐順便調查路線,恢復一點元氣之後便到學校周圍熟悉一下環境,好不容易耗到下午兩點才順利住進自己的宿舍房間。也因為白天太過勞累,因此不到晚上十一點我便安然入睡,完全沒有時差的困擾,往後也一直維持著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然而順利抵達只是第一個階段,往後的生活還有更多的文化衝擊與挑戰。(完)


註一:倫敦地下鐵的長相請參考電影《噬血地鐵站》。又,地下鐵在美國叫subway,但subway在英國指的是人行地下道,英國的地下鐵叫tube或underground。

註二:在英國elevator指的是手扶梯,大樓的電梯叫做lift。

Thursday, October 06, 2005

啟程(三)


由於從Heathrow機場出境的過程十分平順,平順到連檢查行李的海關人員都沒見到半個,而機場的手推車還能一路推到外面馬路上等機場巴士的車站,讓我誤以為抵達學校宿舍的路程也會一樣平順,於是便一路悠閒地欣賞破曉時分的倫敦,沈浸在一片寬廣的綠意中。

然而瞬間巴士開進了市區,街道開始變得擁擠,而草原與牛羊也被狹窄的馬路與穿梭的車輛所取代。當車子開抵Victoria巴士總站後,問題便開始浮現了:我要怎麼帶著這堆重達五十公斤的行李找到地鐵站呢?這時有位穿著條紋螢光背心的印度老兄自稱是公車站的工作人員,可以幫我把行李放在手推車上推到地鐵站,但要收五鎊的費用。雖然怎麼想都覺得這頗有點詐欺的意味,但想想十鎊的機場巴士車票加上這五鎊約等於Heathrow Express普通車廂的費用,就當作這五鎊是給這位老兄的薪水了。

由於倫敦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一年四季旅客絡繹不絕,同時英國也是全球最早發展公共運輸交通網絡的國家,因此我一向相信倫敦車站的設施必定相當人性化。於是到了Victoria這個巴士與地鐵的轉運大站,付了印度老兄五鎊之後,我就開始尋找通往地鐵站的電梯。然而四處看看,舉目所及都沒有長得像電梯的標示,因此只好問問在通往地鐵的樓梯上方不遠處一間鎖店的老闆:

「打擾一下,請問這裡有電梯嗎?」
「沒有,」老闆指指樓梯下方「要到底下才有。」
聽聞此言,讓我情不自禁以滿臉驚恐的表情說出:「這裡沒有電梯?!」
鎖店老闆似乎被我嚇到而吞吞吐吐地說出:「找…找個年輕人幫忙……」


的確倫敦是有全世界最早發展的地鐵網絡,但我忽略了這同時意味著這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地鐵:從1863年開始建設的地鐵網絡!看看這棟古老的Victoria車站建築,誰能責怪它不具備現代化的設備呢?然而此時我不禁咬牙切齒在肚子裡把那位印度老兄罵了個臭頭;這老小子肯定知道這裡沒電梯的!眼看著清晨時分車站內的旅客聊聊可數,只好硬著頭皮,一口氣把重達五十公斤的行李一路拖下樓梯。然而正在我成功走下樓梯稍微喘口氣休息時,抬頭往前一望才看見真正的夢魘。(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