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03, 2016

倫敦鐵道印象(下)

關於火車,我有兩件印象深刻的往事。小時候阿姨家後院的外側是阿里山森林火車的必經之路;由於班次不多,每年暑假我都可以沿著鐵軌走上一大段路(好孩子不要學)。表哥結婚時喜宴辦在自家後院;正當杯觥交錯之際,從遠方駛來的小火車鳴起了汽笛,於是賓客趕忙扶老攜幼遠離鐵軌,沒想到這時小火車竟然停下來了。只見司機員探出頭來向新人獻上祝賀之意,原來是把汽笛當成禮砲!

我對火車另一個深刻的印象是在台鐵工會幹部的帶領下參觀台北機廠。火車這樣的龐然大物可以很殘暴也可以很溫馴。在鐵軌上放一枚硬幣,奔馳過後的火車可以把它碾成鐵片,同時卻可以保護它肚子裡的乘客安穩地到達目的地。即使是這麼堅強的身軀也有受傷的時候,於是它們來到台北機廠卸下盔甲,任人拆解下座椅、引擎、馬達、轉向架,分解成鐵片、軸承、彈簧、齒輪。洗去在塵世中沾染的泥濘與汙漬、撫平在外奔波所致的累累傷痕,行路所受的委屈都在台北機廠內得到慰藉。最後把四散的軀殼拼接起來、漆上自信的外表,堅強的身軀已不復見昔日的傷痕,於是又可以重新面對日復一日的挑戰與重擔(註一)。

倫敦的地鐵就比較缺乏關愛了。從座椅、地板、窗戶都可以看出風塵僕僕的過往,但乘客看來倒是不甚在意,從貴族到勞工階層都一樣把身上的衣物往灰撲撲的椅墊或車廂上擱(註二)。其實通勤中的倫敦人看來什麼都不在乎;冷漠的眼神多半專注地盯著手中的書本或報紙,這或許是英國的報業和出版業特別發達的一個原因。偶爾出現不太平靜的插曲是趕車的人徒手扳開車廂門、影響列車行進,這時駕駛會跳下車和乘客理論,但這種長年不斷上演的戲碼並無法激起任何漣漪。對於周遭的一切不平靜視而不見也是倫敦地鐵的特色之一。

我對倫敦地鐵印象最深刻的一幕風景便是類似的情境。某次一踏進車廂裡便聞到一股刺鼻的酸臭味,站定後才發現臭味的來源。那是一位原本應該意氣風發的青年;剪裁合身的西裝配上精心疏理的髮型,就像倫敦金融城裡任何一位少年得志的菁英。這樣一位菁英人物的背脊此時卻挺不直了,整個身軀斜壓在門邊的隔板上,空洞的眼神死盯著地板,絕望的神情透露出所有的生命能量彷彿都被抽空,因為地板上那灘嘔吐物可以往上回溯到他筆挺的西裝褲、西裝上衣,最後到達他的嘴角。整個車廂倒是悄無聲息,所有人都埋首於自己的事務,就連我也是僅僅瞥了他一眼便低頭繼續看報紙。在此偶然相聚的陌生人彷彿約定好了不發一語。有時候冷漠也是一種溫柔。

註一:當時聽說有事故車連鈑金都撞爛了,但維修後又跟新的一樣,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註二:敝校一位封爵的校務人員便是搭乘地鐵。我想在倫敦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人這麼多、階層這麼廣泛大概是由於市區的交通實在太擁擠混亂。

No comments: